東莞市的經濟在短短的十幾年內得到迅猛發展,制造型企業和服務型企業是起到了主導作用的。曾經名滿天下的“世界工廠”,近年以來屢屢傳出企業外遷和“老板跑路”的消息,昭示著東莞經濟轉型中遭遇的陣痛。
有一些重回東莞的老打工感慨道:十年前,剛來到東莞時,到處都是工廠,走在東莞的街道,就像他老家的廟會,處處人山人海,路邊叫賣的小商販絡繹不絕。十年后,工業區冷冷清清沒有一些人氣,都有些不習慣了。
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,為什么這幾年倒閉了很多工廠?
成本優勢不在,東莞勞動密集型企業率先轉移
從2008年開始,隨著中國制造業成本的大增,東莞的一些鞋業、服裝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紛紛遷移到用工成本更低,勞工更加充裕的東南亞、非洲等地區。在落后的非洲地區雖然面臨著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狀況,但用工成本僅為東莞的1/5。出于長期的戰略發展考慮,大型企業毅然選擇遷移。大型企業的外遷直接導致了大量小型加工企業無單可接,無路可走,進而走向倒閉。
僅“人工太貴”問題,這些老板們共同給出的一個目前東莞人工成本的數字是,招一個普工的工資基本上是3000-3500元,加上國家勞動管理部門要求必上的“五險一金”的支出,企業為一個普工付出的人工成本就要達到約4000元。如果招收技術工人,所付成本就更高,最高的可達上萬。而企業搬到越南、印度或者泰國,招收同樣的普工,工資支出不過只需700-1000元。
在東莞業界皆知的情況是,每個外遷的大企業通常都關聯著100-200個上下游的配套小企業的生存和未來,客觀上也關聯著數以萬計打工者的命運。也因此,每一次類似大企業的外遷,都引得外界一片震動。
轉型升級,東莞“騰籠換鳥”有成果
一些以加工制造業為主的工廠倒閉的同時,一些高科技、大品牌公司也在崛起。一邊是倒閉潮,一邊是轉型潮,兩者并存。同時,由于深圳房租的大幅上漲,也迫使一些無法外遷的企業搬遷到東莞。
比如典型的,華為公司就在東莞松山湖建立了新基地,還一度鬧出華為要搬出深圳的事端。而當年曾經轟動一時的諾基亞撤離東莞南城的事件,如今員工生活區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,境況并非一片蕭條,相反,昔日工廠已變身為充滿活力的電商產業園。
作為“中國制造”的前沿陣地,東莞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,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、做大做強,形成以五大支柱、四個特色產業為主導的制造業行業格局和稅收分布。數據統計,過去五年間東莞生產總值增長了約1760億元,其中以制造業為主體的工業增加值增長了511.74億元,稅收收入(含東莞國、地稅收入,不含關稅,下同)從939.11億元穩步增長至1704.96億元。
機器換人化解用工荒,東莞碩果累累
早在2014年,東莞市政府“一號文”《關于進一步扶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》中,就明確將發展工業機器人產業、推廣機器人應用作為重點工作之一。其后的2015年,市政府“一號文”主題定為實施“東莞制造2025”戰略,提出的智能制造等六大工程,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,以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制造為主線。
東莞還瞄準先進制造基地的目標,提出一系列長遠目標:到2020年,東莞建成中國機器人產業先行市,成為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;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左右,年均增長30%;建成2~3個工業機器人產業園和10個智能裝備特色產業基地……
如今,創新驅動,已成為東莞發展新的動能。這個動能,正在挑起東莞發展的大梁。“互聯網+制造”,已讓東莞制造煥發新的活力。這個動能,正讓“東莞制造”走進新的春天。